欢迎访问芊芙霜官网!

发现宝宝有“恋物癖”,家长应该怎么办?

母婴知识 芊芙霜 3年前 (2020-08-25) 544次浏览 已收录

丁丁一岁半了,最近妈妈发现她有一个奇怪的“爱好”:每次睡觉时都要把她小毯子的一角紧紧地抓着贴着嘴巴,时不时还用嘴巴“嘬嘬”。换了其他地方睡觉时,也一定要把她的那张小毯子抱过去,不给她就哭闹着不肯睡,已经脏兮兮了也不能去洗。妈妈实在搞不懂丁丁为什么会这样,所以在后台问育姐,这种行为是不是“恋物癖”?

妈妈们,我们先来看看自家孩子有没有对以下“物品”的依恋行为:

妈妈的乳头、奶瓶、奶嘴…

自己的手指和拳头、玩具、毛毯、毛巾、被子、枕头、手套、妈妈的衣服…

家长的身体部位:耳朵、脖子、手、胳膊、头发、肚脐眼、肚子、胸、脸…

仔细想想你家宝宝是不是也这样?

反正育姐见过的小孩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表现:我家小表弟从小母乳喂养,边喝奶边要摸着妈妈耳朵;小侄子特别喜欢一条小被单,走到哪都要拖着,被抓的又脏又破也不肯让大人拿去洗……

难道这就是恋物癖”?

这不,熊熊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来看看我们是怎么做的!

宝宝对物品依恋的倾向,事实上并非成人所说的“恋物癖”。因为“恋物癖”是指成人对“特殊物品”的收集癖与玩物癖,患者常在拿到物品时会产生某种兴奋感。

但宝宝对于小被子和奶嘴的依恋,并不是兴奋感,而属于安全感的慰藉。这只是在婴幼儿时期的一种正常行为,也是非常正常的心理现象,是每一个个体心理发育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宝宝为什么会有“恋物癖”?

在婴儿期亲密的照顾会让宝宝和妈妈之间建立起一种安全、信任的依恋关系,表现为喜欢依偎着妈妈。一旦孩子与密切接触的照料者分开了,这种安全、信任的依恋关系就会被打破。

通俗一点说,妈妈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孩子的身边,孩子就会把某些物品做为妈妈的象征或替代品,从中获得安慰,即“安抚物”。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宝宝能从安抚物中寻找到一种安全感。

宝宝的“恋物癖”会持续多久?

这其实没有一个确定的年龄。但大多数宝宝在3岁左右上了幼儿园,有了更丰富的生活,或者同伴的陪伴和压力时,就会放弃安抚物。也有的孩子会持续到上小学。

宝宝的“恋物癖”需要纠正吗?

育姐再说一遍,这是很正常的行为!所以千万不要“强迫”宝宝放弃依恋物,特别是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强制的方法,这样会伤害到孩子,也会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结果会适得其反。

我们能为“恋物癖”的宝宝做什么?

1.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多拥抱孩子,持续性地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和关注,这样会更好。经常被爱浇灌的孩子,也许就不会将小被子或玩具熊当作他的“精神保险带”了。

2.有的家长为了解脱自己,总是对孩子说:“拿一个你最喜欢的玩具、被子去睡觉。 ”这为孩子养成不良习惯提供了最佳理由。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孩子睡觉时不要抱娃娃、吸奶嘴等,让他什么都不要做,好好睡觉。

3.家长可以和幼儿园的老师一起配合,用共情和告别仪式的方式,通过鼓励,逐步帮助孩子解决随身携带安抚物的问题。

4.三四岁的孩子要比两岁前的幼儿较易改善。应选择孩子压力较小的年龄阶段来矫正,比如第一次上幼儿园,就不是处理问题的好时机。每个转折点孩子都要有一定的适应期,过渡一下再以温和的方式矫正要更有效些。

5.宝宝长期抱着的依恋物品,一定要注意清洁卫生,避免细菌滋生产生疾病。

孩子依恋物,是正常的。真正需要审视的是,我们作为家长,是否有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宝宝增强安全感,帮助宝宝从完全依赖妈妈过渡到完全独立呢?


芊芙霜 , 版权所有丨本站文章皆来自用户投稿上传丨 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发现宝宝有“恋物癖”,家长应该怎么办?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