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没多会就传来了心心的尖叫声,一看,原来是两个孩子在抢玩具。
小胖的力气比较大,所以占上风,于是心心尖叫着希望妈妈来帮她。
看着两个孩子抢的满脸通红,两个妈妈赶快把孩子分开了。
因为玩具是小胖带过来了,心心妈妈呵斥了心心一通,结果心心反应极大,哭天喊地,撒泼打滚的,像受了什么天大的委屈似的。
看着心心委屈的小模样,心心妈妈心里有心疼有气愤:怎么就这么喜欢抢别人的玩具玩呢?
孩子抢玩具感觉是孩子与生俱来的生存技能似的,不用教都会。
但其实抢东西这事,还真是娃界的“国际化”问题——全世界有娃的地方都在发生。家长们也是为此深感头疼:到底要不要帮他出头?还是教他礼让?替孩子出头吧,怕孩子以后养成霸道的性子;不出头吧,又怕孩子受欺负,以后变得懦弱,真是个两难的问题!
为什么孩子总是喜欢抢玩具呢?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缺乏“物权意识”的概念。
孩子从两岁开始,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他们已经从各种活动中,体验到自己的力量,但是,还不能清楚地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和力量,只懂得“我”和“我的”,不懂得“你”和“你的”,或者“他”和“他的”。
客观上,他们经常把玩具都认为是“我的”,所以觉得别人的玩具,自己也可以随意玩。
两岁以下的孩子抢玩具玩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是因为孩子自私,家长不用太担心,孩子要到两岁后才懂得分享,在这之前跟孩子说不要抢玩具都是无济于事的。
那么,做父母的如何帮助宝宝渡过这段占有欲特别强的时期?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这样说: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形成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他的诉求,家长不要急于给孩子贴标签,比如“自私”、“霸道”,这样容易给孩子一个负面的诱导。
每次冲突都是教育的良机,父母一定要善于利用这样的机会,教会孩子学会自己用积极的方式得到想要的东西,并获得友谊。
其实孩子间的交往真的没那么复杂。倘若我们能淡定一些,做个安静的旁观者,让孩子自己去相处,去解决问题,我们就会看到孩子美好和睿智的一面;就会惊喜的发现,原来成长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
所以,面对孩子抢玩具,我们先不要直接呵斥,正确的做法是这样:
帮助孩子明确物权意识
对于小朋友“物权”意识的树立,是家长们极有可能忽略。
但对小朋友的成长而言,这又是很重要的。让孩子能够树立独立自主的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要爱护自己的东西,懂得维护正当的权利,并且尊重他人,这些都是极其重要。
当孩子的物权得到尊重时,可以促使他们在各个方面得到有利发展。
当孩子尊重他人的物权时,就代表他们已经掌握了一种社会规则,这将会让他们在交往中更受欢迎。
此外,三岁左右的孩子开始逐渐变得爱与小伙伴交往,也会慢慢有了分享的意识,这时候家长就要借机教导孩子懂得“分享”和“尊重个人物品所有权”的概念了。
适当放手
记得《妈妈是超人》中,贾静雯也遇到了孩子争抢玩具的问题,而贾静雯的做法是“你们两个要好好沟通,自己处理吧!”这一处理办法也赢得了广大网友的认可。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
贾静雯闺蜜带着女儿米娅来做客,小朋友们一起玩起了玩具。
这时候,咘咘看见米娅在玩自己的玩具,先是发出了“一起玩”的邀请,结果被残忍的“拒绝了”。
于是,咘咘开始上前去抢夺自己的玩具,两个小朋友力量相当,你争我抢,互不相让。
急得咘咘转身向妈妈求救:“帮帮我!”
这时,贾静雯不慌不忙的对咘咘说:“你们两个要好好沟通,自己处理吧!”
见两个妈妈都不管,两个小朋友发泄完了怒气,不再争夺玩具,开始尝试着示好。
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经常会很急切的教给孩子很多原则,比如轮流玩、比如分享,不断提醒、监督和训练,孩子才能学会交朋友。
但其实,打闹、争夺、吵架这些看似粗暴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孩子却能在这其中一步步培养着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情商教育专家张怡筠博士说:“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会处理自己的情绪、能读懂他人,会交朋友,这些情商力都是重要本领。”
当然,这是建立在孩子们没有什么安全隐患的情况下的。如果孩子们之间的矛盾比较深,大人孩子要适当的介入,并引导孩子平复情绪之后再进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