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长的总是十分担心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无法给孩子最好的照顾,延误了孩子的身体发育和智力成长,因此妈妈总是想竭尽所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
其实,照顾孩子不一定要给他最优越的生活条件,注意一些日常细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合理的安排。
“打压政策”的教育,怎么可能养出自信大方的孩子?
晴晴与姐姐家都生的是女儿,两个孩子差不多大,正值暑假,就把姐姐家的妞妞接来玩两天。
平时接触得少看不出什么,只几天相处,晴晴却对着小外甥女皱起了眉头。小姑娘唯唯诺诺,一点朝气蓬勃的样子都没有,明明之前很活泼,如今怎么死气沉沉?
看到姐姐对妞妞的教育方式,晴晴明白了。姐姐脾气火爆,和孩子的沟通方式通常是采用“打压政策”。
“你怎么这么笨,猪都比你聪明”,“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学学你妹妹”,晴晴劝姐姐不要对孩子说这么狠的话,姐姐对此不以为然。
送走姐姐一家人后,晴晴忍不住和丈夫感慨,哪怕是大人天天被打压,都会自我怀疑,何况是孩子呢?好好的一个聪明孩子,被不懂事的大人“养毁了”。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父母的言行举止除了给孩子起到示范作用,也影响、规范着孩子的行为。积极的养育方式才能培养出聪明活泼的孩子,错误的行为则会引导孩子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孩子最初的生活习惯同样都是由父母养成,孩子的生活习惯不同,对其智商与情商的影响肯定有差距。
想让孩子双商在线,这三种行为一定不要做
1. 与大人一起熬夜
许多和爸妈一起睡的孩子会随着父母的作息一起睡,然而实际上幼儿需要的睡眠时间要远远多于成人。
0~3岁孩子每天要保证14个小时的睡眠,学龄前也要一直保持在11~12个小时左右。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针对1万多名7岁儿童的研究发现,如果没有相对固定的睡觉时间,或睡觉时间晚于21点,儿童在阅读、算术等方面的成绩会比较差。
睡眠不足不仅会影响孩子的阅读能力和智力发育,也会让孩子在白天趋于亢奋,躁动不安,甚至易怒暴躁,易与人发生肢体冲突。
2. 语言暴力
《大众健康》2020年3期文章介绍,语言暴力不限于谩骂、诋毁、嘲笑等打压式语言对待,我们通常觉得这种语言暴力离我们很远。
但实际上对孩子造成侵犯和心理损害的话,都属于语言暴力。
除了日常的吼骂、指责,父母对孩子的贬低和贬损都属于语言暴力,比如“你怎么这么没用”“你弟弟都比你强”。
健全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父母爱的引导,而长期遭受语言暴力无疑会让孩子性格发生扭曲,走向极端。
3. 不让孩子哭
哭是孩子表达悲伤、委屈、愤怒情绪的方式,然而孩子尖利的哭泣常引来父母的反感。小时候哭父母还能哄一哄,孩子长大一点再哭,往往会引来父母的激烈制止。
然而不让孩子哭就是不让孩子发泄情绪,孩子在父母的强迫下长期压抑情感,极易引起负面情绪的积累,以至于逐渐封闭自己,不愿与人沟通,再想走进孩子的心里就难了。
延伸阅读:第一次做父母,谁也不是生来合格
《请回答1988》中有一句经典台词:“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所以你稍微体谅一下。”然而想成为合格的父母,光靠孩子体谅怎么足够?
孩子在不断成长,父母也可以不断学习。学习是一种能力,如果某一次与孩子发生了冲突,父母也应该反思自己哪里还需要改进。
父母不是绝对的权威,爸爸妈妈也会犯错。父母和孩子的相处过程,就是互相影响,互相补足,有缺点不可怕,怕的是不愿承认自己有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