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的孩子上小学阶段,朋友为孩子选了家门口的小学。孩子上到4年级的时候,朋友到了崩溃的边缘,最后孩子小学没上完,朋友坚持不下去了,把孩子中途转入了学费高昂的国际学校。
转入国际学校之前,每次见到朋友都是焦虑不已的状态,这种焦虑甚至都严重影响了朋友和孩子,朋友和她爱人之间的关系。孩子转到国际学校后,朋友回到了云淡风轻的状态,假期也拥有了假期真正的样子:外出度假成为了假期必备的项目之一。
中国学校和国际学校的差别在哪里?为何朋友会在中国的教育体制内焦虑不已,朋友的感受,加上我自己的观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学校老师施加的巨大压力。
根据朋友的介绍,从他家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学校老师建立的微信群里,每天各种信息的狂轰乱炸从来就没有停过:大到期中期末大考成绩,小到各种小测验包括随堂听写,老师都会把孩子的成绩包括排名公示到群里。对个别孩子表扬和批评的信息从来也没有停止过。
不仅如此,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很海量,小学1-2年级,朋友说她家孩子经常性地就会写作业到晚上10点以后的状态。
长此以往,朋友形容她近乎得了微信群恐惧症:一看到老师微信群发信息就心惊胆战,唯恐她孩子上了老师的批评名单,即便她孩子其实大部分时候表现得非常优秀,但优秀的孩子也会有马失前蹄的失误啊!
目前我孩子也是初二,很感恩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微信群还不普及,老师也没有兴趣建,我们过了几年云淡风轻的日子。
回想我最焦虑的时期之一,也与这种信息过载有关。有一个暑假孩子上课外补习班,孩子每天8点起床,补习班每天固定内容就是入门测和出门测,每次辅导老师都会把入门测成绩公布在群里,当时也是被搞得极度紧张的状态,孩子的假期比上学都紧张,每天都得按时睡觉按时复习,否则第二天可能就会上了老师的黑名单。
现在很多私立校为了拼成绩,拼升学率,搞了很多形式去激发孩子们的竞争力,激发孩子们的“狼性”:比如月月考然后根据成绩排名月月调座位,比如分尖子班,比如每次根据考试成绩排考场座位等,孩子们几乎变成了考试竞争机器,这种氛围无疑也会影响到家长。
现在教育强调“家校共建”,但家庭和学校之间应该有一个界限,教育主体应该是老师而不是家长,但现在相当一部分教育责任被转嫁给了家长,这是导致教育焦虑的更重要的原因。
比如我的朋友,把孩子转到了国际私立小学后,她就很少再收到老师的“骚扰信息”了,生活基本回到了本来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