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青少年的记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并给孩子带来不可磨灭的心理问题,导致孩子哪怕长大成人,也会深受其害。
暴力教育,大概能分为行为暴力、语言暴力、冷暴力等种类,在每个中国家庭里几乎都会出现。
完全健康的家庭凤毛麟角,大多数家庭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暴力教育,家长甚至孩子都很难意识到它的存在。有些不明显,比如一个和谐欢乐的家庭里也可能会有偶尔的语言暴力或者冷暴力,有些几乎是家常便饭,比如我们的学校里,有一些孩子经常被自己的父母下狠手暴打,或者不分轻重的谩骂。
然而不论哪一种,都会对孩子有很大的伤害。心理挫伤可能深埋,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父母会突然发现自己长大成人的孩子对身边人或者孩子的孩子做的某种行为似曾相识,然后才回忆起来很久以前的自己,曾经在某个时刻歇斯底里的骂过他,冷漠不理的孤立他,拳脚并用的“爱”过他,他现在的样子,像极了曾经的自己。
我为什么这么清楚?因为我也是从暴力教育的家庭里走出的孩子,不过也不是那种严重的家庭暴力,而是偶尔的语言暴力和冷暴力,也就是常说的,总被父母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对比贬低。
现在自己当了老师,尽量身正为范,克制自己绝不使用类似的行为再去伤害自己的学生,但被他们气急了,还是会有火山爆发的时候,说着“你们是我教过最差的一届”之类的话。等回过神冷静下来,就一次次感叹自己,终于还是很难彻底逃离曾经的阴影。
至于那些总爱对孩子下重手教育的家长,秉持着爱之深责之切的理念,对孩子扬起鞭子来毫不客气。结果呢?现在我教的班里有几个男孩子就是在家老被父母暴打,虽然是因为调皮犯错,但第二天来学校,青着眼,脸上还有被父母抽出来的印痕,看起来真是让人有些心疼。尽管这些父母也并非家庭暴力爱好者,确实也只是孩子实在不听话了才暴揍一顿,但是却很难有好的教育效果。
这些被家长骂打长大的孩子,往往在与人相处时更不懂得谦让克制,动不动也复制自己家长在家的模式,对别人拳脚相向,还不知轻重,很容易酿成恶果。
家长一定要减少暴力教育的欲望,但孩子又不能不罚,那么实际上,可以试着将单纯粗暴的暴力教育,转化成奖惩教育。在家里和孩子约定奖励条款和惩罚条款,有奖有罚,孩子会欣然接受。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犯了错,打个手板心,责骂他几句,也是有法可依。
孩子是最在乎正义的,家长要教育,一定要站到制高点上,让他心服口服的接受,这样,适当的惩戒,反而会对孩子有个约束,而且,不会成为他心里的一根刺,反而会成为他认可的公平秤,让他提高自律,充满自尊,懂得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