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大脑,多尊重和允许,而且现在七八岁才去观察孩子的天赋,楼主晚了点,但还是比没有意识到的家长早。既然是称为天赋,那要知道自然是孩子的大脑、心理、行为没有被人类社会影响的情况下保留下来的,才叫天赋。年龄越大,先天的东西被压抑或掩藏的更深,就跟大树的根一样。
七八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开始了
对外界的应对方式,特别是家庭里的应对方式也早就有了,孩子从出生开始在家庭中就是“求生存”的模式,因为我不哭就没奶吃,我不动别人就不知道我需要什么,因为我不会说话。所以,什么样的家庭养什么样的孩子,这种教育不是语言教会,而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行动回应给孩子,形成的。
这说的还只是3岁的时候,3个365天,一天24小时,足够形成各种应对模式了。然后是开始上幼儿园,三年里,孩子从家走到社会,开始学习人际交往、沟通表达能力,和社会性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更大的世界的认知,孩子上了一个台阶,这时候他对一切都会有兴趣,然后家长要去观察,哪些兴趣是短期的,哪些是真的有点天赋异禀。
等上了小学,孩子的学习经验已经很丰富了
这里的学习是广义,不止知识学习,他开始有朋友了,家长可以从交友上给她一些建议给方法。
从这个阶段开始,孩子已经开始自己走自己的路了,我们陪伴着最好,而且前面那些年的相处模式已经形成,真的想改变,需要家长付出很多很多,等于家长自己的做人都要改变,也不是坏事。
因为七八岁时的弱项,可能是未来奋斗的方向,反而成为一生的强项;七八岁时的强项,有可能成为一生的弱项,就因为关注度不够。
古人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看的是性格与心力的收敛性与扩张性。因为人的一生,心力的发展与训练的方法是最稀缺的。
人生最大的修炼是心力的修炼
自古传承的是理直气壮与心胸宽广;其次是智慧的修炼,讲究的是系统化的思维,因此常常节奏稍慢,显得大智若愚;再次就是灵机悟性的聪明修炼,讲究的是身体良好产生的耳聪目明,再加上感受形式力学化的混同恍惚的重叠(量子叠加),把问题与烦恼当资粮,用完美的系统化直感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至于成长中其他的兴趣偏向,许多内容是时间不到就显示不出来,而且每个人显现的时间也不一样。
所以,七八岁的小孩,重点在于发育身体的同时训练聪明,尤其是精力旺盛时的聪明扩张训练与精力消耗之后的内省悟性训练的兼备,是训练体系不可或缺的。